北京[切换城市]
客服热线:400-155-515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进

分享至: 扫一扫,用手机打开查看!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0-08-20 14:55 来源:亿家净水 编辑:亿家净水

今年强降雨袭击了大江南北,持续降雨过后,很多城市都面临“大水围城”,那么,为何现代都市会频繁发生内涝?



    “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快,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路面硬化面积很大。一般城市径流系数(注)比较正常的值在0.3左右,但是现在某些城市能达到0.7,甚至更高。硬化的路面吸水能力大大减小,这个压力都转嫁给了地下管网,内涝就成为必然。”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日前在由清华大学、中国水网、搜狐公益等举办的环境讲坛上指出,城市扩张速度太快,基础设施跟不上,除了地下管网,没有其他的排洪渠道。“有多少路走多少车,有多少管排多少水,这是基本的科学道理,违反了这个规律一定会出问题。”

配套管网改造就可以不淹了?


     防汛标准的提高,不仅会带来巨大的建设成本,极端天气的不可预期,也会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带来一定的浪费和不确定性
     在不少人看来,城市内涝是配套管网与城市发展不同步造成的,只要改造老旧设施、扩大原有管道容积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尽然。
从2006年全国制定城市管网防汛设计规范开始,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管网防汛标准,一般考虑为“1~3年一遇”,重要地区“3~5年一遇”,特别重要的地区“5~10年一遇”,这个标准跟国外基本一致。比如,美国城市管网防汛标准分住宅区跟商业区两种,住宅区为“2~5年一遇”,商业区为“2~10年一遇”。日本略微高一些,但也在“2~10年”之内。从客观数据上分析,我国城市防汛设计标准与国外相差不大。那为什么城市内涝还不能得以解决呢?



     “其实我们设计任何标准,总有一年降雨会超过这个水平。什么样的设计标准都不能保证城市不积一点水。”程静强调。据他介绍,今年6月1日北京一次降雨,15分钟下了15毫米,远远超过城市的防汛水平。如果下的时间长,什么标准的城市管网都无法承受。
     而设计标准的更改还要考虑成本和经济适用性。“北京西二环有一处排洪管道就是按照3年一遇的标准,管道是4米乘5米乘2米的尺寸。而如果把它建成“5年一遇”的标准,建设成本将翻两倍,城市整体改造那将会是一笔天文数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在论坛上指出:“从概率学角度,单纯提高城市防汛标准是不明智的。就算提高到百年一遇也未必可以高枕无忧,它可能发生在第1年,也可能发生在第99年,如果发生在第99年,建设的这些设施都老化了,那它还有意义吗?城市防洪防汛设施的建设要根据经济发展能力量力而行。”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所改进


      以前雨水可以直接渗透到地下,如今却被柏油、水泥阻挡,全都在地面积攒起来,因此,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单纯提高防汛标准已不能解决问题,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所改进。
     关键是要科学地制定防汛设计标准并进行合理规划。比如,城市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建筑物的重要性,设定不同的防汛建设标准;与此同时,要提高短期预报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准确率,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充分预案。


云净净水服务 全新模式 享受不同
正在进行的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