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松花江硝基苯、太湖蓝藻、黄河排污等频繁发生的水污染重大突发事件中,首先受到冲击的都是饮用水质安全。国务院和环保总局近期突出加强了节能减排和污染源控制的管理力度,预见到我国环境保护将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然而,环境污染既成后果的消除和恢复是艰难而长期的过程,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休养生息等基本方向是作为指导原则而应该遵循实行的。但面对水源污染持续存在的现状,如何应对突发冲击、如何保障日常饮用水质的安全是当前首先应该筹划实施的。
为保障饮用水质的健康安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最近专门成立了饮用水科学与工程中心。他们在饮用水安全风险末端控制的三级保障系统——水质深度净化、水质输配与循环稳定、水质健康风险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这种饮用水安全风险末端控制技术已确定在奥运村应用。为迎接绿色奥运、保证水质,我国很多科学家包括社会各界都做了很多工作。
下面我仅对我国饮用水质安全防护的当前问题,主要针对我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城镇集中供水系统,提出几点个人思考意见。
水质运营的理想模式: 水量水质循环利用体系
城镇水质系统从天然水源取水、给水净化、输配用水到污水排放、深度处理、重复利用、回归天然水体,构成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它本是一个完整流程,水质随之不断转化,应该加以通盘设计和运营。在水量匮乏、水质污染的条件下,国际上近代集中供水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是构成统一的水量水质循环利用体系,把给水、污水、中水、雨水的处理、再生、循环和输配组成协调的整体。美国南加州21世纪水厂、新加坡的新水(NEWater)系统、欧洲的水务统筹管理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们都是将城市污水经过深度净化与给水系统联合操作,构成水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可以看作是污染严重、水量缺乏地区合理的发展方向。
我国在给水和污水处理排放的建设运营中虽然也发展了某些再生利用环节,但基本上仍处于分质分流分治状态。目前我国在观念、经济、体制和技术上都与现代化的运营模式有着相当距离。要实现把全城镇的水质系统组成整体、由水务系统统筹规划管理的目标,多龙治水的局面和体制仍是当前严重的制约因素。